6月11日,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里,生态道路和沟渠网。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
6月,盛夏的骄阳,炙烤麦田。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腹地,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里,金黄的麦子铺满农田,“90后”种植大户张先智操作着园区首辆无人收割机驰骋麦田,身后留下齐整的麦茬。
“绝收,颗粒无收。”两年前夏收时,河南省多地遭遇极端暴雨,地处蓄滞洪区的广润坡农田受灾最为严重,张先智家的千余亩农田也未能幸免。他清晰地记得,直到2021年10月上旬玉米都该收割的时候,田地里的积水还能淹没大腿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今年麦收季,“中原粮仓”河南省再次遭遇了十年罕见的“烂场雨”,可这一次,经历了灾后重建的广润坡腹地5.6万亩高标准农田中,田成方、土成型、渠成网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……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,用科技为河南夏粮抢收画上圆满句号。
【地点】
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
【产量】
亩均小麦1191斤
(2023年夏粮数据)
亩均玉米1110斤
(2022年秋粮数据)
【品种】
郑麦369、中麦578、新麦26、中麦27、泛麦8号
【特点】
国家标准级别的“吨半粮田”
万亩农田,防灾减灾的“演习场”
安阳县瓦店乡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,是整个河南夏收最晚的地方。6月11日,新京报记者前往当地调研采访的时候,路两侧的麦田里,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抢收作业的农机。一位农户说,今年小麦长势不错,亩产预计在1100多斤。“毕竟是特殊的年份,很知足了。”
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,今年的确是特殊的一年。5月,金灿灿的麦子刚进入成熟期,豫南地区却突然阴云密布,遭遇了近十年来罕见的烂场雨,河南全省由上至下掀起了一场“龙口夺粮”的夏收之战。
“豫南抢收的时候,我们也协调了大量的农机驰援。”2022年12月,安阳县瓦店乡5.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入选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项目,一期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投产。耿广恩是万亩农田的“大管家”之一,农机、设备运维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。
耿广恩说,豫南地区雨情比较严重,园区所在的瓦店乡虽然没有遭遇烂场雨,但也一直持续阴雨。那段时间,耿广恩和同事们紧绷着神经,随时监控着手机的数据。“有天气数据报警,我们得第一时间通知种植户。”
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新模式,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,让农户不再靠天吃饭是示范区建设的初衷之一。耿广恩介绍,目前,先期建设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实现了农田灌、排水的智能控制。气象预测预报、耕地质量监测与国家平台对接,可以实时共享数据。墒情、苗情、虫情、灾情等“四情”监测实现了遥感监测、物联网测控和大数据分析。对重大病虫害进行智能化识别、调度和分析也实现了。
生态防护,一日暴雨一日排出
2021年的一场暴雨,让当时处于安阳县地势低洼地的广润坡地区农田普遍受灾,地势最低的瓦店乡受灾最为严重。农户的房子淹了,农田也淹了。51岁的张洪文说起那场暴雨,眉目间依旧露出难过和心痛的神情。
或许正是因为经历过,所以才更怕重蹈覆辙。2022年,在国家政策支持下,安阳县启动了9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建设工作,旱能浇、涝能排,成为园区设计方案里最重要的几个字。曾经受到过“洪涝伤害”的瓦店乡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最先落地这几个字的地方。
安阳县副县长冯玉纯介绍,示范园着力打造了“堤、路、沟、闸”四级生态防护体系。15公里生态道路不仅是农产品的运输通道、洪灾时的逃生道路,还可以阻拦洪水。生态道路两侧的灌排两用生态沟渠,平时可以用来蓄水灌溉,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,则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。目前园区正在建设排涝站,当洪水发生时,可将所有大田内的存水通过沟渠强排至洪河,实现“一日暴雨一日排出”,降低农田受损程度。
厚积薄发的高标准农田“国家标准”
对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“表现”,张洪文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。“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几十亩地,我家的200多亩地已经算是大户了。”张洪文称,他2006年回到家乡创办家庭农场,后来整个广润坡地区开始大量流转土地,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准备。张洪文有幸成为当时高标准农田种植户中的一员,土地扩增至1300亩。
上个月底,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举办了“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”和“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”揭牌仪式,这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,张洪文以示范园种植户的身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。
其实那年暴雨,张洪文家在高标准农田的1300多亩地也未能幸免,他自己是靠着农业保险才迈过了这道坎儿。“什么都是摸索着改进。”张洪文说,至少当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让农民种地比以前轻松了,那几年,他家的麦子、玉米也确实增产了,品质也变好了。2022年,安阳县灾后重建的高标准农田建立之初,村里找到张洪文,问他是否要流转更多的土地,张洪文没犹豫,直接答应了,他家的土地达到了2000亩,成为示范园里最大的种植户。
麦收尾声,一场惊心动魄的雨
6月11日,傍晚时分,太阳下山了,麦田里的农机没有停下的意思。整个河南省的麦收已经接近尾声,示范园的麦收完成后,将为整个河南省的麦收画上句点。
园区的气象监测设备显示,当晚可能会有降雨。不少农户在手机里接收到信息,开始加紧抢收小麦。刚刚还温柔的天气,突然刮起了狂风。“目前来看,影响不大,但如果持续下去,肯定是不行的。”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一次暴雨,张洪文的语气里开始透露出不安。
晚上8点多,麦田上方的夜空中,一道道闪电让农户们神情紧张。一块麦田里,多辆农机加大速度并驾齐驱。“从目前进度估算,晚上11点40分应该可以收完。”夜渐深,农机的光亮,点亮麦田,雨悄悄停了,一辆辆收割机陆续驶出麦田。至此,安阳县47.56万亩小麦全面收获完成。“这场雨,对于麦收是挑战,对于刚刚播种下的玉米却是极好的。”好在有惊无险,不是持续的暴雨。
在耿广恩看来,目前,园区的气象监测是实时监测,如何提前自动化精准预警,给农户争取更多的时间,也是下一步要攻克的。
瓦店乡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只是一个开始,作为全国首批、河南唯一的“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”,安阳县瓦店乡5.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正在加速建设。
调研手记
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,科技能提供多少底气?
上一秒骄阳似火,下一秒狂风大作、天地变色,身在麦田中,新京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“惊心动魄”。天上有无人机,地里有无人收割机,手机能直接远程控制农田排水,那又怎么样。从机手到农户,从技术员到老把式,全都神情紧张。雨中奔忙的收割机持续轰鸣,记者在第一现场曾满怀期许地追问受访者——“我们的高标准农田”面对“天色突变”是否有更放松、更高效的应急办法?对方轻轻摇了摇头。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,人力有时而穷。
数千年来,人类恐慌于灾害降临耕地之间。因为害怕饥饿,害怕一年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。但面对天地伟力,农人们并非无法可施,尤其是这些年来,能做的事情其实越来越多。
这就是科技兴农的分量。好年景时,我们能尽力增加收成;碰到洪涝与干旱,我们能尽量减少损失,甚至避免损失。“天色突变”,农人们仍难免紧张,但底气正越来越强。
记者所处的万亩农田,科技硕果累累,连土壤里也藏着科技。高标准农田应用了耕地质量提升集成技术,不仅能够减少土壤农药残留和补充土壤菌群,还能疏松土壤,为作物生长提供最营养舒适的环境。在农田服务中心的楼下,记者还看到了国家气象观测站、环境灾害预警站、环境科技监测站、植保科技监测站,这些隐身麦田中的“国家科技力量”,正为小麦等作物提供着最安全、舒适的生长环境,农户通过手机的智慧云平台就能监控小麦长势,随时调阅各项数据,实现小麦种植的智能精细化田间管理。这也是为什么在河南遭遇“特殊的年份”时,示范区的麦田还能实现稳产增收的重要原因。
无论如何,头一年还经历洪水的绝收农田,今年就变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,变成了“吨半粮田”,都让人对“端牢中国饭碗”增加了信心,对科技兴农增加了信心。
信心不止来自科技,也不能仅来自科技。麦收调研时,记者观察到,与农户一同坚守到最后的,与种植者及技术员一起紧张兮兮面对天色突变的,还包括了县里乡里村中的干部,直到颗粒归仓,他们的快乐以及如释重负的心情,绝不输农户半分。在这个有悠久耕种历史的中原大地上,对粮食的牵挂,对麦子的呵护,早已深入所有人的血脉,守护粮食安全,人心才永远是最坚实的屏障。
上一篇:【焦点热闻】倒查5年论文、限期自查!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?
下一篇:最后一页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